《城里孩子》
5月8日,青年画家潘川即将在饮兰山房举办自己的个人画展。不少第一次看潘川作品的人,总会被她画面里的小孩吸引,天真有趣、了无心机,快快乐乐玩闹。此情此景,相信也会引发不少观者对于自己童年往事的诸多回忆。
潘川的父亲画国画,所以年少的潘川拿起笔画画是个挺自然的事情。然而上大学时,她并没有选择国画,而是报考了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,接受系统的素描、色彩和造型训练。但她也发现,油画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性情,和自己成长的文化氛围亦有区分,所以在硕士学习时,她选择了国画。画法的转化,让她一时不大适应,下笔时找不到感觉。但中西的碰撞,也意味着另一种补充,西画学习时积累下来的色彩经验,这时候派上了用场。
对画家来说,熟练掌握绘画技法只是一个方面,还要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表现题材,这与自身的生活以及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有很大关系。潘川选择将小孩作为描绘主题,和自己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。2009年,潘川的女儿降生,初为人母的潘川,体会着与新生命相遇时的感动,也渐渐发现那些被成人世界忽略的东西,却是吸引孩子关注的所在,“她玩儿蒲公英,喂鱼,蹲在地上看蜗牛蚂蚁爬,不亦乐乎。”
她开始尝试画小孩,为此还把家都搬到了幼儿园旁边,既方便送女儿上幼儿园,还能够去观察这群孩子的真实状态。只要是有时间,潘川就会带着女儿外出,去找和大自然能够更近接触的地方玩耍,女儿是看见什么就会画什么:“有时孩子和大自然的秉性是相通的,她看到的东西很杂,什么都画,能准确感知和捕捉那种美,她说我没她画得好。”潘川也在思考,女儿画画的时候并没有干扰,表达的时候很干净,“她有时会在一个正向的脸上‘安’上个侧向的鼻子,因为她觉得只有这样,鼻子才是最美的状态,这完全是下意识的,很真实。”
生活里的有些东西,很容易让人麻木,特别是那种发现美的眼睛,如此一来,生活总会变得乏味、没了味道,从这点来看,成人反倒比小孩失真许多。潘川从爱小孩,到崇拜小孩,再到从小孩那里看到自己的童年,从关注自己的孩子,到关注整个群体,渐渐找到了用艺术表现生活的方式。她没有离开她的日常经验,时刻需要操持的生活,一切都与她的艺术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无论是蹲着看伙伴跳房子的小男孩,还是在众人簇拥下去“享受”女王尊贵的小公主,抑或是早早沉迷京腔京韵的小戏迷,孩子们的直率与坦然令人会心一笑。潘川用小孩的“视界”,让我们去思考艺术的意义所在,那些生活里单纯的美与真,或许才会永恒。